290*90px

670*90px
960*182px

菌种风险一查便知 科学大数据库守护食品安全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2022年6月1日() |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科学大数据库的建立为进一步开展微生物研究与产业应用奠定了基础,团队开始推动从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到产业防控应用的系统性探索,研发了食源性致病菌和病毒的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及检测芯片,推动相关产业实现检测全覆盖。

微生物污染率下降了90%以上

食品工业是我国第一大制造业,保障食品安全是食品工业发展的根本。吴清平介绍:“我们的系统探明了HVPG的主要型别,明确了我国食品安全防控的关键;阐明了主要HVPG持留和危害形成机制,实现了产业链中精准溯源。同时,创制了系列靶向HVPG高效控制技术,提高控制效率1—2倍。”

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后,针对不同的食品行业加工技术,团队与全国食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研究,创建了不同行业的HVPG精准防控关键技术和体系,开创了应用科学大数据解决关键问题的新模式。“安全控制技术覆盖了我国主要的食品产业链,使微生物污染率下降了90%以上,为食品安全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吴清平说。

“企业分离出任何一个菌种,对照我们的数据库,就可以知道它的危害性、分布情况和处理分离方式等。”吴清平表示,食品企业可以在生产加工链条中设置关键控制点,并在该点建立数据库。当企业数据库与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进行链接时,在线监控系统就能自动识别风险水平,为企业控制生产环节提供参考。

这样一个菌种保有量达12万株、单库体量国际最大的食品微生物安全与健康菌种资源库,真正构建起来又谈何容易。仅以采样为例,据吴清平介绍,从2007年开始组建超过200人的团队以来,团队成员采集的一手微生物样本接近4.5万余份,足迹遍布全国;随后的菌种分离鉴定工作量同样巨大。“采样、分离鉴定,这些都是非常基础的工作,需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奉献精神。正是有了研究者的贡献和努力,我们才能建成。”吴清平说。

该研究项目实现了我国多个首次:首次建成我国最大、具代表性和国际影响力的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明确我国大宗食品及产业链中系统风险;首次建成具有代表性及组学信息特征的标准菌种资源库,打破了发达国家对于核心菌种的垄断。挖掘出特异性分子靶标184个,摆脱了对国外检测靶标的依赖,灵敏度提高5—10倍、检测时间缩短70%以上……

成果已推广至全国6000余家食品企业

据统计,此次获奖的“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创新应用”项目,其成果已推广至全国6000余家食品企业。在广东,近3年10家应用该成果的单位新增销售额109.09亿元,新增利润15.70亿元。

123

上篇:

下篇:

来源(新华网) 作者(新华网) 阅读()
相关内容
    contact us电话:0931-2129298 2124602 2124606  传真:0931-2134318  地址: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定西南路225号(730000)
    100*100px
    Copyright @ 2013-  陇ICP备2021001777号 版权所有:中国干酪素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3001020000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