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常温奶市场“看上去诱人,吃下去很难”?
面对众多洋品牌再一次来势汹汹的进攻,中国乳企这一次表现得很淡定。
一家知名乳企高管对记者分析称,一盒进口牛奶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后,每一道环节都要抢时间。以澳大利亚鲜奶为例,虽然可以在7天内运抵中国,但货物到仓后,走完整个流程,至少需要约两个月的时间。而一般进口牛奶的保质期都在9~12个月,按照超市的要求,距离保质期到期3个月左右时间,商品就得下架,真正销售的时间其实很短,只有三四个月,所以,很多洋品牌不得不打破以往经销商层层批发的模式,借力电子商务平台。但是,如不抓紧时间对接进、销、存,后续的产品又源源不断进过来,那样压力就太大了。“因此,进口液态奶这块蛋糕,看上去诱人,吃起来并不容易。”
据了解,面对新一轮进口牛奶的“入侵”,伊利、蒙牛、三元等国内龙头乳企,正对已有商超渠道进行布局,加紧销售,同时也发力电商,继续打价格战。
此外,近年来,中国乳企进行国际化布局的意义也逐渐凸显。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分析师宋亮对记者表示,从2013年开始,国内乳业巨头开始“漂洋过海”找奶源,与境外液态奶生产商合作。光明与澳大利亚一家乳企签订产品代加工协议,由该公司代加工UHT(超高温瞬时灭菌)牛奶;与此同时,蒙牛和伊利也相继展开进口常温奶事宜。其中,伊利此前通过与意大利斯嘉达公司(Sterilgarda
Alimenti S.p.A)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引入进口常温奶。而蒙牛则通过与丹麦阿拉福兹合作,引入后者生产的常温奶产品。
“显然,对于常温奶这块阵地,国内企业为了守住阵地,正在积极应对。此外,本土常温奶的主要市场在二三线甚至四五线城市,受制于产能、物流以及价格等因素,这部分市场进口常温奶还很难进入,短期内影响有限。”宋亮说。
地方乳企押宝巴氏奶
目前,受到进口常温奶冲击的是地方乳企,因为它们仅在本地商超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要面临洋奶企和国内龙头企业的激烈竞争。
成都一家超市的液态奶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记者,从今年年初开始,进口常温奶的品类多了将近10种,不但有黑芝麻豆奶、有机谷物奶和果味牛奶,还有针对指定人群的乳品,比如孕妇和儿童牛奶,价格也很亲民。“进口奶经常打折,折后跟国产奶价差不多,有时更便宜,而且线上比线下的价格还低,基本上当进口奶价低时,消费者会优选进口奶。”
新希望乳业总裁席刚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地方乳企来说,在常温奶领域的空间并不大,不但有龙头企业的垄断还有洋品牌的侵袭,我们只有加快转型,发展巴氏鲜奶,才能对抗国外牛奶的来势汹汹,因为在口感上巴氏奶更加新鲜、味道好,再加上区域品牌一般都是在当地几十年的老牌子,易于走征订渠道。”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