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牛倌”队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养牛是一件又脏又累又枯燥的活儿,年轻人可不愿意干,不过1985年出生的河北乐亭人张磊却乐在其中,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别人看来整天呆在牛场挺闷的,但我不觉得,有牛陪着很开心”。
张磊经营的乐亭丰沃奶牛养殖有限公司从2009年起开始与伊利集团合作。目前,合作牧场已成为伊利奶源来源的主力军,为向全国人民提供一流的健康食品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多年的发展中,伊利与合作牧场在尊重中相互理解,在信任中相互支持,在沟通中达成共识,在互惠中实现共赢,在互助中成就彼此。
为进一步加强对合作牧场的支持力度,并展示合作成果。近日,伊利集团和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推出的“进牧场看变化”采访活动再次启动,通过走访牧场,采展现了伊利作为全球乳业10强和中国最大乳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为行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牧场管理从细处着手
张磊经营的牧场是此次活动目的地之一。采访中,张磊告诉记者,他从16岁起就跟着父亲做动物饲料生意,十几年的摸爬滚打不仅让他积累了事业起步的“第一桶金”,也让他对养殖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从2008年开始投身奶牛养殖业。
张磊的乐亭丰沃奶牛养殖有限公司现有奶牛存栏量2000多头,平均单产鲜奶25公斤,去年盈利达到700多万元。而在2008年经营养殖小区时,他虽然养了1300多头牛,但平均单产只有18公斤,一年忙乎下来,赚不到几个钱。
“虽然做过动物饲料买卖,但刚开始对养牛还是没入门。”张磊说,他不知道给牛创造舒适的环境,也不知道随着季节变化调整饲料配方,牧场的粗放式管理导致单产偏低,效益不高。
直到他找到伊利进行合作后情况才开始发生变化。伊利集团负责该地区原奶业务的助理地区经理李瑞祥介绍,当初伊利技术团队进驻牧场后,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提升,从改善饲料配比、优化牛群结构等到牧场的全面管理,伊利技术团队均给予了诊断并开出了“药方”。
“我们把单产目标定在25公斤,他认为从18公斤到25公斤差距还很大,没有信心。”李瑞祥说,伊利技术服务人员从改变张磊的养殖理念入手,“引进来、走出去”,一方面邀请专家到场指导,另一方面带他到其他牧场参观学习,张磊逐渐接受了伊利输出的先进养殖理念和牧场管理方法。
“比如改善奶牛舒适度可以提升1-2公斤的单产,调整饲料配方又可以提高1-2公斤的单产。”李瑞祥表示,正是通过技术团队从细处着手的全面指导,牧场单产提升明显,达到了预期目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