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90px

670*90px
960*182px

外资巨头争喝“中国奶” “乳业风云”上演渗透战

来源:中国乳品网 | 作者:佚名 | 2014年10月29日() | 打印内容 打印内容

  在经历换证大考之后,乳业板块的潜能开始全面释放,快速发展的市场吸引中外巨头频频出手争夺国际国内优质乳业资源,一场“乳业风云”正在上演。

  外资巨头争喝“中国奶”

  今年外资乳企纷纷选择各种方式火速“接地气”以进一步适应中国市场。

  日前,荷兰皇家菲仕兰乳业集团相中二线乳企中国辉山乳业控股有限公司,并正式宣布合资。早在今年5月,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就宣布与辉山乳业合作,借助辉山乳业的牧场资源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

  8月,全球最大乳品加工出口企业、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宣布和内资婴童食品企业贝因美全面合作,除成立合资公司外,双方还携手在中国共同投资建设牧场。

  7月,恒天然和美国企业雅培忽然联手宣布,将投资18亿元在内地建设包括5家牧场的奶牛养殖基地。预计首家牧场将于2017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其他牧场将于2018年开始产奶。

  此外,下半年,新希望集团旗下子公司与新西兰新莱特乳品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中外合资公司。

  除外资乳企外,外资投行也不甘寂寞。

  2014年7月2日,新加坡最大的国际投资机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表示,该公司与区域私募基金泰山投资组成的财团将共同向定位于中国高品质奶源市场的华夏畜牧公司注资1.06亿美元。

  而于今年7月在香港完成IPO的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的股东中,也出现了路易达孚、三井住友银行、Horley Investments等外国资本的身影。

  瑞银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赵琳称,当前外资乳业已经开始改变在中国的策略,外资品牌早年在中国的优越性正在削减。如果产品需要下沉至更深入的市场,需要很强的渠道管理能力,才能与本土企业竞争。从这点看不如选择与本土企业合作来得便捷。此外,与本土强势企业合作,还可以部分规避政策风险,现在国家的政策其实是偏向本土企业的。

  本土乳企积极与国际合作

  面对国际巨头的兵临城下,本土乳业的积极应对之法则是主动“走出去”,通过国际合作配置全球资源以增强竞争力。目前,国内乳业第一军团伊利、蒙牛、光明以及二线品牌贝因美、辉山等企业都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快速迈开了国际化步伐。

  资料显示,伊利股份从去年开始先后联谊美国最大牛奶公司DFA、意大利乳业巨头斯嘉达;另外,伊利股份还与欧洲顶尖食品学府瓦赫宁根大学、荷兰生物检测公司、菲仕兰坎皮纳公司、帝斯曼公司、SGS(瑞士通用公证行)、LRQA(英国劳氏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和Intertek(英国天祥集团)等众多业界巨头先后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荷兰食品硅谷建立起欧洲研发中心。而蒙牛乳业也引入了达能、爱氏晨曦。另外,前不久,贝因美宣布,公司与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商恒天然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恒天然通过邀约收购控股贝因美20%的股份,成为贝因美集团第二大股东。借此,贝因美拓展海外资源有了实质性进展。

123

上篇:

下篇:

来源(中国乳品网) 作者(佚名) 阅读()
相关内容
    contact us电话:0931-2129298 2124602 2124606  传真:0931-2134318  地址: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定西南路225号(730000)
    100*100px
    Copyright @ 2013-  陇ICP备2021001777号 版权所有:中国干酪素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3001020000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