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中国乳业继续全面转型重要一年。伴随着国际化发展及政策深入实施,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到外部资源投资布局,从硬件设施建设到海外技术合作都取得较大进步。
与此同时国内外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际而言,乳品整体供过于求。一方面,俄罗斯、印度、东南亚、中东、南非等世界乳品主要销售地区受制于经济下滑及通胀影响,乳品消费增长放缓;另一方面,新西兰、欧洲及美国原奶产量大幅增长。据统计,今年1-9月,新西兰、欧盟、澳大利亚、美国原奶产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2.2%、5%、4.5%和2.2%。
国内而言,奶牛养殖仍处于转型调整阶段,小规模养殖继续退出市场,超大规模存在问题开始暴露;进口乳品对本土市场冲击进一步加剧,整个产业发展格局开始重大调整。
从宏观来看,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坚持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的地位确立,同时加强法制建设,推动依法治国,长期为整个乳业产业推动全面、公平、有序竞争提供了政策保障,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
一、市场回顾分析
(一)奶粉行业加快调整
由国务院主导推动的一系列奶粉整顿政策和意见在2014年初见成效。一是对国内较为混乱的代工、贴牌等现象进行初步梳理,并加大对大企业在市场价格操控、医护渠道贿赂等行业不正当竞争的打击;二是通过重新发放生产许可证,极大提高现有奶粉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部分企业的奶源、生产环境、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以新版食品安全法为代表一系列法律行规陆续出台,大幅提升行业准入门槛,严格行业纪律。上述政策措施有的放矢,为整个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及市场形成良性有序竞争氛围奠定基础。
在政策推动下,今年奶粉行业加快进入调整阶段。随着竞争不断加剧,国内奶粉罕见的出现大面积、较长时间的促销。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大型企业内部存货大;二是政策打破过去主流进口奶粉定价和相应利益分配格局;三是海淘及国内电商快速发展进一步干扰传统价格体系;四是针对海外OEM政策出台前,大批海外中小企业为规避政策风险,加快清理库存。
从市场上看,促销并没有影响国内主流奶粉企业业绩增长。根据AC尼尔森统计,1-8月份全渠道(零研、母婴、电商)市场份额排名依次:纽迪希亚12.4%、惠氏12.3%、美赞臣10.1%、贝因美6.6%、合生元6%、雅培6%、菲仕兰5.8%、伊利5.3%、雀巢4.1%、雅士利3.3.%、飞鹤2.8%。1-8月全渠道销售额同比增幅最大纽迪希亚、飞鹤、惠氏、雀巢、菲仕兰、伊利、合生元,同比增幅分别为86%、44%、29%、25%、21%、18%和16%。雅士利、贝因美同比分别下降8%和4%。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今年奶粉行业出现了两匹黑马,同比增长幅度最大,一是达能旗下的纽迪希亚,主打品牌有可瑞康、诺优能、牛栏、爱他美,几个品牌在国内口碑较好,都是线上消费者追捧的品牌,因此,通过电商渠道得以快速发展。二是飞鹤,借助奶粉新政影响,抓住市场格局调整机会,同时这些年在消费者口碑较好,得以快速发展。除此之外,惠氏、雀巢、伊利稳扎稳打,加快推进渠道全面建设,提高终端铺货效率,业绩增长表现不俗。美赞臣、雅培凭借以往在消费者口碑,继续保持平稳发展。
雅士利、贝因美尽管业绩有所下滑,但企业都处于深度调整和战略转型阶段,两个企业都是民营出身,在产品销售营销、应对市场变化等方面具有较强能力,相信经过调整后,企业业绩将会有明显增长。贝因美、合生元一直引领中国婴幼儿奶粉产业发展方向,特别在渠道服务化、专业化方面走在其他品牌前面,而贝因美又率先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在婴幼儿配方奶、儿童奶粉等方面也有较为明显优势。雅士利今年战略上做出重大调整,与达能深入合作,势必借助达能品牌优势和电商渠道优势。与其他企业所不同的,雅士利与达能合作,将直接贯穿从一线到五线整个全国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可观。
(二)液态奶保持较快增长
2013年出现较为严重“奶荒”,迫使乳品企业囤积过多进口奶粉,加上今年国际奶粉价格大幅下跌,国内大批工业奶粉企业停产,现存奶源基本全转移到乳品企业身上,造成原奶出现相对供过于求。面对消化奶粉库存和新增原奶双重压力,3月份以后,乳品企业频繁打折促销,同时为保证业绩持续增长,企业加快通过产品结构升级,扩大市场铺货、重点扶持单品等方式,顺利实现营收和利润的增长。以上半年业绩为例,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分别实现销售收入272.86亿元、258.4亿元、98.72亿元和22.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6%、25%、32.6%和21.5%;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1.9%、39.9%、41.5%和28.2%。其中,伊利液态奶收入207.08亿元,同比增长15.3%;奶粉及奶制品收入30.41亿元,同比增长9.10%;冷饮产品收入30.4亿元,同比增长8.16%;以每益添、畅轻、珍护为代表的中高端产品业绩增长显著,同比分别达到124.45%、112.12%、149.97%。蒙牛液态奶收入达217.6亿元,AC尼尔森数据显示市场份额稳居第一,特仑苏、优益C、真果粒、冠益乳、未来星等明星产品继续引领市场。光明“莫斯利安”、“优倍”、“优+”、“畅优”、“健能”对营收贡献增加,其中莫斯利安上半年收入约33亿,预计2014年全年收入约60亿元。
与此同时,进口液态奶增长迅速。今年1-9月份全国液态奶累计进口量达24.64万吨,同比增长70.8%,预计全年进口量将超过30万吨。按照如此速度,五年后,进口液态奶进口量有望超过100万吨,将对国内市场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二、国际化发展进一步深入
继光明、蒙牛、伊利之后,2014年,贝因美、三元、新希望也加入了国际化发展的行列。贝因美深化与爱尔兰Kerry合作,同时与恒天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有助于推动企业自身管理体制改变,同时极大提升其资源保障能力;三元、新希望借着中澳自贸,纷纷到当地投资建厂,充分利用澳洲的资源优势;伊利、蒙牛继续扩大在新西兰的投资,伊利追加20亿元,投资当地液态奶生产及深加工产品;蒙牛与当地合作,打造进口液态奶。在前不久,习总书记访问新西兰和澳洲,对于中国在海外投资奶业发展,给予肯定。
长期来看,中国乳业国际化发展的意义重大。从宏观来看,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未来中国市场必将全面融入到国际市场当中,同时,为推动经济发展以及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党中央明确加快建立更加广泛自由贸易区。这意味着未来越来越多海外平价快消品将涌入中国市场,包括乳制品在内的快消品必将接受国际市场廉价产品的挑战。广泛的自贸区发展,不仅挑战了中国快消传统渠道,同时对于新型电商渠道也产生极大挑战,促使当前的商业模式和利益分配关系发生极大改变。乳业产业加快国际化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国际低价奶源、成熟的工艺和产能、产品品牌、技术和前沿的研究成果等优势资源,提升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的实力,从而缩小自身与乳业发达国家在产品品质、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