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处于快速增长期,2005~2007年,我国乳制品年均增长率达24.40%,其中,液态奶年均增长率为23.70%。2008年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我国乳制品产量同比增速下降至1.30%。2009年随着消费者的乳制品消费信心逐步恢复,乳制品行业有所复苏,全年实现乳制品产量1,935.12万吨,同比增长6.88%;2010~2012年,我国乳制品产量分别为2,159万吨、2,387万吨和2,54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8.57%,与三聚氰胺事件之前的增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从乳制品的价格来看,近年来在饲料价格上涨的带动下,乳制品价格自2009年8月份以来保持上涨趋势,国内主产区原奶价格连续走高,2011年和2012年年均价格分别为3.20元/公斤和3.45元/公斤;在原奶价格上涨的带动下,2012年12月,全国主产省分生鲜乳平均价格3.38元/公斤,同比上涨4.00%;在通货膨胀预期增强的背景下,中诚信国际预计乳制品价格总体仍将保持稳中有升的势头。
从竞争态势来看,目前中国乳业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乳制品分为常温奶和低温奶两个大类,不同乳制品销售地域不同。常温奶由于保存时间长,运输方便,产品销售半径大,地区乳制品可以服务全国市场;而低温奶需要在低温的特殊环境下保存,且保存时间短,产品辐射半径小,地区乳制品企业只能服务该区域以及区域周边市场。目前中国液态奶市场中80%为常温奶,其中70%以上的市场份额由伊利和蒙牛两家巨头瓜分,而占液态奶市场20%份额的低温奶则由三元、光明、天友等地方企业占据。
伊利和蒙牛两大乳业巨头目前在奶源和销售渠道方面具有很强的领先优势。我国本土奶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和山东等地,伊利目前已经拥有了内蒙古锡林郭勒、呼伦贝尔、新疆天山三大黄金奶源基地,在这三大黄金奶源基地上大规模建立牧场。蒙牛目前在全国已经拥有自建牧场12座,参股牧场26座,未来还将陆续参建20~30座大型牧场。同时,蒙牛于2010年11月收购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51%的股权,从而控制了华北地区近50%的原奶数量。此外,在销售渠道方面,伊利和蒙牛将销售重点放在常温奶上面,因此各自在全国拥有50多万个销售网点,相比其他地方型乳业企业具有很强的营销能力。
在行业政策方面,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国家大力加强了乳业食品安全的管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底,全国1,176家乳制品企业中,有643家企业通过了生产许可重新审核,107家企业停产整改,426家企业未通过审核。2011年4月1日起,国家工商总局在《食品流通许可证》经营项目中增设乳制品标注项目,经营者需要申请许可和变更。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规定,从2011年8月1日起,全国工商部门逐户对乳制品经营者进行登记,建立监管档案,凡《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无乳制品标注项目而继续销售乳制品的,或所持《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中没有乳制品(含婴幼儿配方乳粉)项目而继续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将一律查处。新政策相当于增加了一道乳制品安检的关口,有助于提高乳制品的产品质量。2012年6月15日卫生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明确将在2015年底前基本形成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标准体系,并在“十二五”期间制定修订完成肉类、酒类、乳制品、保健食品、饮料等主要大类食品产品安全标准。